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4-30 11:07:22更新时间:2025-05-06 08:51:09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活着》观后感:苦难中的坚韧与生命之歌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以其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福贵及其家庭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中的坎坷命运。影片并未刻意渲染悲情,而是在无尽的苦难中展现了普通人惊人的生命韧性,引发人们对“活着”本身的深刻思考。

命运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

影片开篇,福贵是一个嗜赌成性的阔少,一夜之间输光家产,命运的巨轮开始无情碾压。从内战被俘,到土改、大跃进、文革,每一次历史的浪潮都将这个小家庭抛入深渊。亲人一个个离去,福贵却始终如蝼蚁般顽强地活着。这不禁让人感叹,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命运是多么的身不由己和微不足道。

苦难磨砺出的生命韧性

面对一次次的生离死别,福贵和家珍没有被彻底击垮。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却依然在绝望中寻找着活下去的理由和微光。家珍的贤惠隐忍,福贵的逐渐麻木却又本能的求生,都体现了中国老百姓面对苦难时那种近乎本能的坚韧。这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哲学,虽然朴素,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活着”本身的意义

影片结尾,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给牛取名“福贵”,平静地诉说着死去的亲人。这看似凄凉的结局,却传递出一种超越苦难的平静。活着,也许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目标和意义,经历过一切苦难后,活着本身,感受阳光、空气,回忆过往,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一种对命运无声的抵抗。


《活着》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它让我们直面历史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但它更是一曲关于坚韧的赞歌,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下,活着就是希望,活着本身就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体验。福贵的故事,是对生命最质朴也最深刻的诠释。

本文仅为个人观后感,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历史的尘埃与个体命运——评电影《活着》的时代叙事

电影《活着》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是中国近几十年社会变迁的一幅缩影。导演张艺谋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展现了时代浪潮如何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体的命运。

内战与解放:命运的转折点

福贵从地主少爷沦为赤贫,又阴差阳错地被卷入国共内战的洪流。战争的残酷和荒诞,不仅夺去了龙二的生命(间接因福贵输掉家产),也彻底改变了福贵的身份和人生轨迹。这段经历象征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中国的诞生,也预示着个人命运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大跃进与集体狂热:荒诞中的悲剧

大跃进时期全民炼钢的狂热、食堂公社化的场景,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对“铁”的盲目崇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的破坏。而有庆的死,更是这场运动荒诞性的极致体现——疲惫不堪的区长开车撞死了熟睡的孩子。集体主义的狂热掩盖了个体的需求和安全,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家庭悲剧。

文化大革命:扭曲的人性与浩劫

文化大革命是影片中描绘的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红卫兵的批斗、对知识分子的迫害(王教授的遭遇)、以及医疗体系的瘫痪(凤霞难产而死),都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对社会秩序和人性的摧残。福贵一家小心翼翼地试图在政治风暴中保全自己,却依然无法逃脱时代的悲剧。


《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串联起中国现代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它让我们看到,宏大的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的悲欢构成的具体现实。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体的力量虽然微弱,但他们求生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眷恋,却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底色。

本文仅为个人观后感,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从纨绔子弟到沧桑老者:福贵的人物弧光与《活着》的主题

在电影《活着》中,主角福贵的转变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他从一个放荡不羁、败光家业的富家少爷,历经磨难,最终变成一个饱经沧桑、平静接受命运的老农。福贵的人物弧光不仅令人唏嘘,也深刻地揭示了影片关于生命、苦难与和解的主题。

前期的沉沦与毁灭

影片前半段的福贵,沉迷赌博,不顾家人的劝阻,最终将祖产挥霍一空,气死老父。他的行为是典型的纨绔子弟,自私、短视、缺乏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个人悲剧的开端,也象征着旧有生活方式的必然破灭。赌场里的放纵与失去家产后的落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苦难中的挣扎与麻木

被抓壮丁、经历战争、目睹死亡,福贵开始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辛。回到家后,生活的重担和接踵而至的灾难(女儿失声、儿子意外死亡、妻子病重)不断打磨着他。他有过挣扎,有过悲痛,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活着而变得麻木和顺从。他学会了小心翼翼地应对政治运动,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一丝慰藉(如皮影戏)。

晚年的平静与和解

当所有的亲人都离去,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时,他并没有崩溃。相反,他显得异常平静。他与牛对话,回忆过去,仿佛已经与所有的苦难达成了和解。这种和解并非认命,而是在经历了生死的极限考验后,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洞察和接受。活着的艰辛被内化为一种日常,一种近乎禅意的状态。


福贵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一生,也是不断被时代塑造的一生。他从最初的主动选择(赌博)走向后来的被动承受(历史灾难)。他的转变过程深刻地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改造力量,以及人在极端困境下为了生存所能展现出的韧性。最终,福贵的“活着”,超越了简单的生理存在,抵达了一种与命运和解的境界。

本文仅为个人观后感,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活着》中的象征意象:皮影戏、水与老牛的隐喻解读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不仅以其情节和人物打动人心,其丰富的象征意象也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解读空间。皮影戏、水和老牛等关键意象,如同诗眼,贯穿全片,深化了影片关于命运、生命和历史的主题。

皮影戏:人生的戏梦与历史的缩影

皮影戏是福贵赖以生存的技艺,也是贯穿影片的重要象征。一方面,皮影箱里的各色人物在幕布后上演着悲欢离合,如同福贵自己和其他人被命运之手操控的人生。戏里戏外,真假难辨,暗示着人生的虚幻与无常。另一方面,皮影戏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从传统剧目到革命宣传),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和缩影。皮影最终被烧毁,也象征着旧有文化的断裂和个体命运的终结。

水:生命的哺育与灾难的降临

水在影片中具有双重意象。它是生命之源,家珍在困难时期靠喝水充饥,凤霞难产时福贵焦急地找水给医生喝,都体现了水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然而,水也带来了灾难。福贵给即将死去的春生送水饺,最终春生自杀;凤霞生下馒头(小名“苦根”)后因大出血而死,与之前喝糖水的情节形成悲剧性对比。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象征着生命中希望与绝望并存的辩证关系。

老牛:坚韧、命运与最终的陪伴

影片结尾,福贵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并给它取名“福贵”。这头老牛是全片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之一。首先,它代表了像福贵一样在苦难中默默承受、坚韧活着的生命力。其次,牛的命运(耕作一生,最终可能被宰杀)也暗合了底层人民的宿命感。最后,老牛成为福贵晚年唯一的伴侣,象征着历经沧桑后,生命回归最本真的状态——与土地、与自然相依为命,平静地走向终点。


通过对皮影戏、水、老牛等象征意象的运用,电影《活着》超越了简单的叙事层面,赋予了影片更深邃的哲学意涵和情感张力。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视觉语言,更引导观众思考命运的无常、生命的韧性以及历史的重量,使得这部电影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本文仅为个人观后感,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活着,就是对苦难最大的蔑视——《活着》的生命哲学思考

余华的原著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了人在极端苦难面前的生存状态。它并非宣扬乐观主义,而是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当所有外在的意义都被剥夺后,活着本身,就是对苦难最有力的回应和蔑视。

苦难的极致与意义的消解

福贵的一生几乎承受了人类可能遭遇的所有苦难:家道中落、战争俘虏、饥饿、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离世。每一次打击都足以摧毁一个普通人,但福贵却一次次地活了下来。在无尽的苦难面前,传统的幸福观、成功论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命的意义似乎被消解了,只剩下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活着”作为一种本能与选择

面对苦难,福贵没有选择反抗(如春生的自杀),也没有沉溺于悲伤。他选择了活着,近乎麻木地、本能地活着。这种活着,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或未来的希望,而仅仅是因为“活着”是生命赋予的最基本状态。这是一种被动的承受,但在客观上,这种承受本身就构成了对试图毁灭他的力量(无论是命运还是历史)的一种抵抗。

平静地接受:超越苦难的生命境界

影片结尾福贵的平静,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在洞悉了生命真相后的超然。他不再追问“为什么是我”,也不再奢求命运的垂青。他接受了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失去和痛苦。这种接受,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一种“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境界。此时,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就是对所有苦难的最终超越和蔑视。


《活着》提供了一种审视生命和苦难的独特视角。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附加,而在于其本身的存在。面对无法掌控的命运和苦难,最强大的力量或许就是坚韧地活着,用生命过程本身来对抗虚无,以平静的姿态蔑视一切试图将我们压垮的力量。

本文仅为个人观后感,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