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何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何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劳动力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关系。尽管它们都涉及到剩余价值的概念,但它们在定义和应用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所创造的超过其自身生活必需品价值的剩余价值。简而言之,就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报酬。这种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实现的,即劳动者加班工作或者工作时间过长。
绝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因为资本家通过控制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基础,也是导致社会阶级分化的原因之一。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工艺,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在相同工作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通过引入机械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劳动者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方式不同: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实现,而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2. 影响因素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
3. 社会影响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导致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4. 时代特征不同:绝对剩余价值主要存在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而相对剩余价值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更为突出。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共同作用使得资本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然而,这种剥削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劳动者的权益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