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解惑:如何区分除与除以的讲解范文3篇

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4-27 08:54:10更新时间:2025-05-06 08:50:04
家长解惑:如何区分除与除以的讲解范文3篇

告别混淆:轻松掌握“除”与“除以”的核心区别

“除”和“除以”是小学数学中一对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抓住核心含义和语序,就能轻松区分。本文将为您彻底厘清这两个概念,让您能清晰地向孩子解释。

“除以”:被除数在前,强调“被分”

“除以”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它强调的是“被除数”放在前面。比如“6除以3”,读作“六除以三”,表示把数字6平均分成3份,求每一份是多少。这里的“6”是被分的整体(被除数),“3”是分的份数或包含的个数(除数)。可以想象成:有6个苹果(被除数),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除数),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 “除以”跟着的是除数。

“除”:除数在前,强调“去除”或“用…来分”

“除”的用法相对特殊,它强调的是“除数”放在前面。比如“3除6”,读作“三除六”,表示用数字3去除数字6,看看6里面包含几个3,或者说把6按照每份是3来分,能分成几份。这里的“3”是用来分的标准(除数),“6”是被分的整体(被除数)。可以想象成:有6个苹果(被除数),要按照每份3个(除数)来装袋,能装几袋? “除”跟着的是被除数。

关键区分点:语序与含义

简单来说,“A除以B”对应算式是 A ÷ B,“B除A”对应的算式也是 A ÷ B。关键在于“以”字,可以理解为“用”。“除以”就是“用后面的数去除前面的数”;而“除”就是“用前面的数去除后面的数”。抓住谁是“被除数”(被分的那个数),谁是“除数”(用来分的那个数或分的份数),就不会混淆了。


理解“除”和“除以”的关键在于弄清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以及各自的含义。“除以”更符合日常口语习惯,而被除数在前;“除”则需要特别注意除数在前。下次辅导孩子时,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讲解。

本文旨在提供区分“除”与“除以”概念的讲解思路,具体教学请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

实例演练:用生活场景和算式轻松教孩子区分“除”与“除以”

概念听懂了,但在实际做题时孩子还是容易弄错“除”和“除以”?这很常见。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数学算式进行反复练习。本文将提供实例,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巩固理解。

场景一:分糖果(理解“除以”)

情景:妈妈有8颗糖,要平均分给弟弟和妹妹两个人,每人能分到几颗? 提问:这个问题里,总共有多少糖?(8颗,这是被分的,是被除数) 要分给几个人?(2个人,这是分的份数,是除数) 算式怎么列?(8 ÷ 2 = 4) 读作什么?(八除以二等于四) 强调:“8颗糖”是主体,被分开,所以是被除数,写在前面,用“除以”。

场景二:装篮子(理解“除”)

情景:我们有12个苹果,想用篮子装起来,每个篮子装4个苹果,需要多少个篮子? 提问:这个问题里,总共有多少苹果?(12个,这是被分的,是被除数) 每个篮子装几个?(4个,这是分的标准,是用4来分,是除数) 算式怎么列?(12 ÷ 4 = 3) 如果用“除”字怎么说?(用4个来分12个,可以说成“4除12等于3”) 强调:虽然算式相同,但“除”的表达是把除数(4)放在前面,表示“用4去除12”。

常见错误与纠正

孩子最常犯的错误是看到“A除B”就直接写成 A ÷ B。 纠正方法:反复强调“除”字后面跟的是被除数。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翻译”:看到“除以”,就在前面写被除数,后面写除数;看到“除”,就在后面写被除数,前面写除数。例如,将文字转换成算式练习:“10除以2” -> 10 ÷ 2;“5除15” -> 15 ÷ 5。


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和反复的算式转换练习,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理解并区分“除”与“除以”。关键是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被除数和除数的不同角色,并熟悉两种表达方式对应的算式结构。

本文提供的实例仅供参考,家长可根据实际生活素材创设更多练习场景。

趣味教学法: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除”与“除以”

死记硬背规则往往效果不佳,特别是对于“除”和“除以”这样抽象的概念。不如换种方式,用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本文分享几种简单的互动方法。

角色扮演游戏:我是除数/被除数

准备:数字卡片(写上数字)。 玩法:家长说一个除法描述,如“10除以2”或“3除9”。让孩子扮演角色,如果听到“除以”,就拿起代表被除数(10)的卡片站前面,拿起代表除数(2)的卡片站后面;如果听到“除”,就拿起代表除数(3)的卡片站前面,拿起代表被除数(9)的卡片站后面。家长可以检查站位是否正确,并一起说出算式 10 ÷ 2 或 9 ÷ 3。

“翻译官”挑战

准备:写有“A除以B”和“B除A”形式文字描述的纸条,以及写有对应算式“A ÷ B”的纸条。 玩法:将文字描述纸条和算式纸条打乱混合。让孩子抽取一张纸条,如果是文字描述,就找出对应的算式纸条;如果是算式纸条,就找出对应的文字描述(注意,“A ÷ B”可能对应“A除以B”和“B除A”两种说法,可以都找出来)。这个游戏能强化两种表达方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实物操作:分组与分配

准备:一些小物件,如积木、棋子、豆子等。 玩法:家长给出指令,例如:“请把这15颗豆子(被除数),平均分成3份(除数),每份有多少颗?”(对应“15除以3”)。或者:“请把这15颗豆子(被除数),按每组5颗(除数)来分,能分成几组?”(对应“5除15”)。让孩子动手操作,并在操作后说出对应的“除以”或“除”的语句以及算式。亲手操作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游戏中,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互动和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除”与“除以”的区别。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灵活运用或创造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

游戏方法需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孩子理解游戏规则与数学概念的关联。

相关阅读